高盛99页人工智能重磅报告 史上最全AI产业盘点

导读:人工智能(AI),可以说是科技信息时代的大飞跃,既具备一定的类人逻辑性,又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虽然,目前业界并不处在一个良好的投资状态,但AI 技术依旧被认为是下一个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突破点。 转智东西(微信号:zhidxcom) 编|十四 事实上,在过去的这两年时间里,AI、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概念已经成为最前沿的文化、政治名词。很多研究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技术拐点:计算能力更强更快,数据源更丰富,深度学习算法趋于成熟,专业的硬件(芯片)和开源代码逐渐崛起,越来越多的实用性AI应运而生。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来自高盛的AI产业调研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AI的技术背景、应用前景和目前的产业竞争局势及产业链地图,如果想收藏本文的报告全文,可以在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回复关键词“nc113”下载。 以下为智能内参整理呈现的干货: AI背后的三大推手:数据、芯片、算法 1、移动网络大量普及 数据结构化或爆发 数据可以说是机器学习的关键。分布全球的无所不在的互联设备,包括移动设备、物联网等,使得非结构化的数据大量增长,也就是说,机器学习算法能够用来模拟、训练和测试的数据源更加充足。 仅以特斯拉互联汽车为例,截至目前,特斯拉总行程78000万英里,公司平台额外驱动的互联汽车也行驶了 100万英里。无线运营方面,Verizon8月公布了新的传输标准,使得远程传感器联通云端软件的速度更快。同时,新的5G网络也将促进传输数据,IDC预计截至2020年,年均数据量将达44泽字节(也就是44万亿字节),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41%,大数据技术将逐渐渗透实用领域。 与此同时,移动网络建立大规模数据库和云端处理技术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智东西也曾在111期智能内参援引世界经济论坛指出:预计不用三年,将有90%的人拥有被广告商支持的无限的免费数据存储。这是因为,硬盘驱动器的成本持续下降,激励着数据的创造。事实上,近90%的数据是过去两年中创建的。   *IDC调研的数据量增长趋势 2、GPU应用大势 新硬件更适配并行结构 GPU被认为是低成本、高计算能力的处理单元,特别是针对云端服务和新的神经网络结构,它能提高准确性和计算速率。基于GPU的并行结构允许更快的机器学习培训体系,远远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CPU的数据架构。此外,通过额外的显卡网络,GPU体系可以加快迭代,实现更为精确的快速培训。   *基于GPU的云运算 芯片浮点能力发展之快可以以NVIDIA GPU(GTX 1080)为例:该芯片性能为9T浮点运算,价值约700美元,也就是每G约8美分。参考1961年的IBM 1620,不考虑浮点运算能力的话,通过串联实现的每G浮点运算需耗9万亿美元。 智东西也曾在102期智能内参中强调GPU的市场前景,并分析市场份额。相比于CPU,GPU 具有数以千计的计算核心,及强大、高效并行计算能力, 可实现 10-100倍应用吞吐量,特别适用于AI 海量训练数据情形。目前深度学习解决方案几乎完全依赖 (NVIDIA的)GPU。   *超级计算机浮点指数增长趋势   *千兆次浮点运算所需成本变化趋势 3、算法不断优化 大公司推动开源 越来越多的算法研究推动着深度学习的实用性,伯克利、谷歌、Facebook也纷纷公开自家的源代码框架,也就是Caffe、TensorFlow和Torch。源代码的开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者尝试新的算法,不到一年,TensorFlow就以及该形成了一个活络的存储库GitHub,作为目前最大的开发商合作网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AI都出自于开源框架。   *AI进程时间表 AI产业的三大类布局 从技术更新周期来看,过去50年,计算机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不断进步,仅仅在系统框架方面,计算能力、存储容量带宽、编程语言转换都有很大的进展。参见90年代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繁荣,推动了软件、硬件、网络公司的整改。公共软件公司1995至今市值从2亿美元暴涨到5亿美元,只有2000年左右趋于平缓。显然,AI也有这样的趋势,引领硬件、软件、数据和服务提供商等领域的增长。事实上,谷歌、亚马逊、微软和Salesforce自2014年来就已经完成了17起AI相关的收购。   *2014年以来的AI相关收购项目   *AI风投增长趋势 目前,科技大佬和风投人主要关注的有三个方面:DIY,也就是自主建立自己的人才和数据库,推出新的AI栈,主要玩家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和百度;咨询服务,为垂直和特定的领域提供专业的AI咨询,如IBM的沃森;开发服务型AI(AI-aaS),如谷歌图片识别模型。   *人工智能系统框架示意图   *AI栈的演化 1、DIY趋势:云平台和开源 高盛咨询了各大公司和风投机构,总结认为,AI或者机器学习(ML)将被互联网公司大量的使用,这就需要有效数据收集和相关人才稀缺。不过,随着移动互联设备和物联网的普及,数据量越来越多,数据收集变得越来越容易。 目前,AI堆栈与其他前沿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大部分的机器学习严重依赖于开源技术和基于云平台供应商的服务。这是因为,AI和ML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并且按需计算。目前,AI主要的基础技术投资都来自于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云服务提供者,其中,云运算的首选是GPU和FPGA,它们能够进行并行的,快速的数据处理。很多公司都会购买这些开源或者云服务来帮助开拓客户,减少运营成本。   *主要的开源项目

李飞飞北京演讲:AI会改变世界,改变AI的又会是谁?

AI科技评论按:2017年1月15日,李飞飞教授出席未来论坛2017年会暨首届未来科学颁奖典礼,发表名为《视觉智能的探索》 (The  Quest  for  Visual  Intelligent)演讲。李飞飞教授分别从四个视角讲述了她眼里的AI,提到她加入谷歌后从事的几项工作,并致力于推动AI的多样性发展。AI科技评论根据其现场演讲,精编整理成本文,由宗仁和亚萌共同编辑。 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看到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中国正在庆祝它在科学和创新领域的进步。今天我来到这边是作为人工智能的学术圈一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视觉技术方面最新的进展。 | 作为社会整体,我们依然是盲人 大概5亿年前,有一些非常简单的生物生活在一片非常大的海洋当中,它们等待着食物的到来,或有时也成为别人的食物。那时的动物王国非常简单,后来可能是出于偶然,最早期的一些动物出现了眼睛这种器官,这些动物的眼睛其实还是非常简单,它们就像古代中国“小孔成像匣”一样初级。在视觉发展之后,动物才变得更加积极,尤其是在猎取食物时,它们可以自发进攻,它们也会寻找更隐蔽的地方躲藏起来,避免自己成为它人的食物。 之后,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地球上的物种得到了非常丰富的发展,这也是视觉进化引发的“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大爆发之后,视觉就在动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它们行动、寻找食物、躲避敌人等等。作为人,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也用视觉支持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交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事实上,在5亿年的进化当中,视觉已经成了我们人最重要的感知系统,我们的大脑中有超过一半都是和视觉处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动物在5.4亿年前就看到了世界的光明,但是直到如今我们的机器和计算机所面对的还是“黑暗时代”。我们如今到处都有监控器,但是如果监控器拍到一个小孩落水了,它也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每一分钟,都有成百上千个小时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和Facebook的服务器里,但是我们还不能根据视频的内容来进行搜索;无人机也可以飞翔在广袤的土地上,但我们还不能根据无人机镜头捕捉到的绘制出地貌。 总的来说,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是个盲人,这是因为我们的最智能的机器还是盲人。 作为一名计算机视觉科学家,我们致力于开发出能从视觉世界中学习AI算法,识别出图片、视频里的内容,最终为数字世界带来“光明”。 | ImageNet的诞生:从孩子获得灵感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首先我们要教计算机识别物体,物体是视觉世界的基础物件。我们给计算机一些特定物体的训练图像,比如猫的图片样本,然后设计数学模型,让机器从这些训练图像中学习。 在早期物体建模中,我们用数学语言,告诉计算机这只猫由不同形状组成(例如圆形的脸、三角型的耳朵等),但是还有很多的图片里的猫,它们摆出各种奇怪扭曲的姿势,这时猫身体的各个部位已经不是规则的形状了,这时要怎么办呢? 所以,为了让不同的猫都能被计算机识别出来,我们需要设计不同的模型,但这样大量的工作真得会把人逼疯,所以研究就陷入了困境。很多年来机器视觉领域的很多科学家,都想找到一个神奇的算法,可以对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变种”进行建模。 大概8年前,一个简单但深刻的发现,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那就是从小孩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灵感。孩子在学认猫的过程中,并没有被告知猫是各种形状的组合,他们只是根据过去的经历习得。如果把小孩的眼睛当做一对生物摄像机,它每秒钟都要看至少5张猫的图片,到了3岁时,一个孩子已经见过数以亿计来自真实世界的图像。 所以在我们专注于找出最佳的算法之前,我们应该为计算机提供跟孩子一样多的训练图片。所以,这时,我们需要采集数据,采集比以往多得多的图像,这个数量将是以前的几千倍。 所以,我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李凯教授、当时的学生Jia Deng一起,启动了ImageNet项目。 我们在网络上找到了很多图片、很多数据,网络是汇集人类所拍照片的最大宝库。经过3年的辛勤工作后,2009年ImageNet正式交付,其中包括1500万张图片和22000类物体,并用日常英语单词组织起来,这在机器学习和视觉领域,从数量和质量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比以往,更加准备好了去解决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问题。 而这,就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得来的。 | ImageNet完美匹配的算法:CNN 事实证明,ImageNet提供的充足信息,能够完美匹配某类机器学习算法,就是“卷积神经网络”,由1970年代和80年代的计算机科学家提出。 卷积神经网络受人脑启发,其中的基本运算单元,是类似神经元的节点,节点能从其它节点接受输入,并输出到其它节点,而且,这成百上千的节点,会分层有序地组织连接在一起。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用来训练物体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它大概有2400万个节点,1.4亿个参数和150亿个连接。ImageNet提供的海量信息,加上现代CPU和GPU来训练如此庞大的模型,卷积神经网络的快速发展超出人们的想象,它成为了非常成功的算法,在物体识别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在一张图里,计算机告诉我们这张照片里有一只猫以及这只猫在哪里;这另一张图里,计算机告诉我们,一个小孩拿着他的泰迪熊。 如今,计算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很快,另一个发展里程碑就会达到。孩子会开始用句子来交流,比如看到这张图片,一个小孩会说“一只猫躺在床上”。而计算机也一样,所以要教电脑看懂图片,并且用一句话来描述它。我们需要用到神经系统,并且把神经系统推向一个高度,我们需要把视觉信息和文本信息结合起来,并且让它生成出一个具有意义的句子。 大概是一年半之前,我们与世界上其它几个实验室进行了合作,创造出了第一个根据图片讲故事的计算机视觉算法。 计算机在看到图片时说出了一句描述:“一架大型飞机停在机场跑道上”。 当然,相比三岁的孩子,计算机的发音没有那么可爱。这种看到一张图,产生一句描述语的叫做“Image Capturing”,而且我们将这种能力扩展,使得计算机可以根据一张图片,产生很多句描述。最近,我们提交了一篇论文,计算机通过算法,针对第一次看到的图片,而自动生成出完整的一大段的自然语句。 总之,得到大脑的启发之后,我们发现深度学习的算法和公式能够帮助我们做一些视觉方面的检测,而这就是从大脑的视角得来的。 | 我在谷歌的一些工作 在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术得到如此大的发展之后,我们也开始把焦点转向其它一些领域,尤其是视频。我们要看看,图片中学习到的东西能否复制到视频领域中去,让真实世界从中获益。我们的实验室和谷歌YouTube团队合作,把YouTube上100万个运动相关的视频样本抓取出来,它们分别属于450种运动类别。我们希望有一天这样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去管理、索引和搜索大量的视频和图片。我们已经可以让计算机自动对屏幕上的体育项目进行分类,这里包括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武术、篮球、帆船运动等等。 最近我们的实验室,联合谷歌和Facebook一起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仅能够让机器识别出运动的类型,而且可以看看单个队员做了哪些事情。我们来看NBA的篮球,机器可以追踪每个队员在重要事件中的表现,譬如三分球投篮成功等。 我们拿了一些安全监控视频(比如医院里的),通过深度传感器的视频来进行分析应用,识别出当中人的姿势和动作,这个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和欧洲一个火车站进行了合作,将成百上千个视觉传感器安装在公共空间,利用这些计算机的传感器来追踪乘客的行动,火车站有数百万的人流穿梭,通过这样一种监测可以帮助优化火车站的空间,调整火车发车时间表。 最近我们利用了深度学习、CNN和RNN,让机器学习如何预测人类行为的轨迹,这样一个工作能够把我们前边所讨论的结合在一起。算法不仅有IQ,可以识别出人,而且它也有EQ,来做出被人类社会接受的行为。比如当它用来规划一个机器人的行为轨迹时,就该知道机器人不应该干扰人,或者机器人在一个空间行走时,不能冲进人群里。 我们利用所有这些技术和现实中的情况结合,现在我们和斯坦福医院合作,部署相关技术,可以提高他们手卫生和工作流程,不仅是在工作场所,在家也是。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技术人员,看到计算机视觉算法正在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的让我感特别兴奋,这是一个技术人士的视角。 | 推动AI多样性的三个理由 大概是5亿年前,动物视觉和智力面临的挑战就是让个体存活,而如今,机器视觉和AI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让人类能够繁荣。作为技术人员我们要问,AI将会成为一种摧毁力,还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世界?我思考这个问题很久了,最近我突然顿悟,AI的未来掌握在那些创造、开发和使用者的手中。无疑的,AI会改变世界,但这里真正的问题是,改变AI的又是谁呢? 大家都知道,世界各地都是缺乏多样性的,包括美国的硅谷、中国、欧洲等,还有很多其它区域都缺乏多样性,在美国学术界只有25%的计算机专业人士是女性,不到15%的美国顶尖工程学校的教职员工是女性,对于少数族裔来说,女性的代表就更少了,这一不平衡的现象在工业界也同样存在。这并不是工作文化问题,这实际上是经济和集体财产的问题。 几个月前我受邀到美国白宫讨论了AI中多样性的必要性,我提出必须提高AI多样性的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关乎经济和劳动力,AI人工智能是一个日益增长的技术,会影响到每个人,我们需要更多人力开发出更好的技术;第二个理由关乎创造力和创新,很多研究都显示出,当拥有多种多样背景的人共同合作时,会产生更好的结果和更具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最后一个理由,关乎社会正义和道德价值,当各种各样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时,他们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价值观,代表着人类的技术也会有更加多样性的思考。 视觉和智能的发展造成了动物多样性在5亿年前大爆炸式的增长,现在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AI教育和研究当中,我们可以鼓励更多技术多样化的发展,这样我们会看到寒武纪技术上的大爆炸,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这是一位教育家和一位母亲的视角。 谢谢各位!

任正非:华为靠实力不靠嘴 灭三星苹果那是吹牛皮

今日华为管理的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了一篇名为“任总在消费者BG年度大会上的讲话”的文章。在文章中,任正非称华为消费级业务超出自己的预期,但是也指出华为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问题。 同时,他提出反对盲目创新、实施一国一策以及学习其它优秀厂商争取实现合作共赢。如果谁再公开说“灭了三星,灭了苹果”之类的话,将处罚100元等。 任正非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在于华为并非真正强大,虽然华为手机是国产智能手机销量中的第一名,但是其利润仍不及OV两大厂商,与苹果三星差距甚远,别说灭了三星苹果,想超越三星与苹果就都在存在很大困难。 首先,华为品牌影响力远不及三星苹果。 一个品牌影响力的大小,就看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销量。华为智能手机销量主要在国内市场上。在2016年华为共销售1.39亿台智能手机,其中国内市场销量在八千万台左右,也就是说华为在全球其它市场,仅销售6千万台左右的智能手机。 反观三星与苹果,其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分别是3.06亿和2.16亿台。苹果在国内销量依旧是前五名,尽管三星跌出前五名,但是其依旧是千万级别。单从苹果以及三星在中国国内的销量上数据上看,苹果以及三星的知名度远超华为。 而且在美欧以及印度等新兴市场上同样如此,三星曾多次超越苹果成为北美销量第一名,如今,北美销量第一总是在三星和苹果之间产生。在印度市场上,华为更是远不及苹果以及三星。三星已经是印度市场的第一名,而苹果在印度高端市场上占领66%的份额。 在品牌价值上,苹果位居世界第二,三星也是前十名之列,华为排名严重靠后。仅在品牌影响影响力上,华为远不及苹果三星,别说灭三星苹果,超越都十分困难。 其次,在体量上,华为两年净利润不敌苹果一个财季的利润,五个华为也超不过三星。 苹果在2017财年第一财季,其营收已经达到700多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斤5000亿左右。而华为在2016年全年营收才5500亿左右。在净利润上,华为更是少的可怜,据悉在2016年华为净利润在500亿左右,折合70亿美元左右,而苹果一财季就高达178亿美元。 华为与三星的差距更大,在韩国,韩国人民都称三星共和国,智能手机是属于三星电子,而三星电子只是三星部分业务。在2011年,三星营收已经占到韩国GDP的20%左右,高达3000多亿美元。 从营收以及利润数据上来看,华为与苹果三星的差距就不是三五年可以超过的。 最后,研发上,华为投入大但效果远不及三星苹果。 尽管华为在研发的投入非常高,但是华为研发能力并不是强,否则任正非也不会公开表示,反对盲目的创新,要向其它优秀厂商学习合作,并且注重核心元件的研发创新。 三星以及苹果都把控着智能手机的核心技术,例如三星在智能手机上,不仅有自主研发的CPU,还有内存、屏幕以及电池等元件,即使在核心操作系统上,三星也已经自主研发了Tizen,该系统已经用在三星智能手机、手表以及电视等产品。 即便是苹果,依旧需要向三星采购OLED苹果,并且让三星代工生产A系列芯片。 而苹果更是如此,牢牢掌控着生态系统,IOS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智能手机系统,苹果依靠IOS封闭生态,通过apple store也赚的金银满盆。苹果研发的A系列芯片已经是全球最强的智能手机芯片。 不仅如此,苹果还有智能手表系统、PC系统。尽管苹果在研发上投入的费用没有华为高,但是苹果却推出了改变世界的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iphone,并开创了便携性平板电脑的新时代。 反观华为,在通信上的优势绝对是世界认可的,但是在消费级硬件上,华为并没有革命性的产品出现,尽管其智能手机销量全球第三,但是华为并没有掌握多少核心技术,只是近年来推出了麒麟芯片。 华为的创新能力不及三星苹果,这也是事实,否则任正非不会强调反对盲目创新,并强调在核心元件上进行创新。 总之,任正非告诫员工,不要说“灭三星苹果之类的话“,就是想告诉员工要认清华为自身,华为和三星、苹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当世界第一,不是靠嘴而是靠实力。

从洛杉矶到北京只需4小时,美国华人回国过周末不再是痴人说梦?

 对于美国华人来说,回家是一件很苦的事,少说十几个小时的航程,不过2017年有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洛杉矶回北京只需要4小时! 近日,航空技术公司BoomTechnology对外展示了一款XB-1超音速客机原型,这款绰号为“婴儿潮”的客机原型体积仅为真机的1/3,就是它即将实现大家4小时从洛杉矶到达北京的梦想。 Boom Technology公司表示,飞机设计过程中充分吸取了协和超音速客机的失败原因,公司设计团队包括来自NASA丶SpaceX和波音的技术人员,研究团队可谓“豪华高配版”。Boom首席执行官和创始人Blake Scholl表示,他有动力建造一个超音速喷气式飞机,使其更容易远距离飞机。自从法国航空公司Aérospatiale和英国飞机公司建造的Concorde喷气式飞机在服役27年于2003年退役后,已经没有一架超音速商用喷气式飞机投入使用。协和式飞机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该飞机在2000年唯一的一次失事,Aérospatiale的继任者最终决定停止在飞机上花费时间和金钱进行维修。 XB-1超音速客机原型带有3个GE J85-21发动机。Boom声称XB-1的飞行速度将比协和超音速客机快上10%,巡航速度Ma2.2(1451mph,2335km/h),是普通亚音速飞机的2.6倍。 XB-1 超音速客机原型机长20.7m丶翼展5.18m,最大起飞重量6100kg,航程超过1850km。该机目前只能搭载2位机组人员和1位飞行测试工程师。而最终投产的XB-1超音速客机机长51.8m丶翼展18m,可搭载6位机组人员和55名乘客,航程8334km。 据悉,维珍航空有机会买下最先生产出来的10架飞机,该机预计将于2017年底进行试飞,说不定大家明年春节就可以坐上这款飞机回家过年啦! 这款飞机上每一纵列都只排有一个座位,共有40到50个位置。这样每位乘客既能欣赏窗外的景色,又能享受到走道的便利,不用在因为买到中间座位而头疼,乘坐体验舒适度大大提升。 一旦投入使用,不单是从洛杉矶到北京只需要4小时,从悉尼直飞洛杉矶,只需要7小时不到,从纽约直飞伦敦,大约3小时,从多伦多直飞北京,只要5个小时! 很期待,回家真的越来越方便了!

大数据将是人类自由意志的终结

尤瓦尔·赫拉利。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曾相信权威来自于神。直到进入现代,人文主义才逐渐将权威由神明转换至人类手中。让-雅克⋅卢梭在他1762年论教育的著作《爱弥儿》中总结了这次革命。 在找寻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时,卢梭发现“大自然用无法磨灭的字迹(将其)刻在我内心深处。我想要做什么只需要问自己;我觉得好便是好的,我觉得坏便是坏的。”卢梭这样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曾让我们相信,我们自身的感觉和欲望是意义的终极来源,因此人的自由意志是一切的至高权威。 而现在,新的转换正在发生。就像宗教神话赋予神权合法性,人文主义思想体系赋予人权合法性,高科技大师和硅谷预言家们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全球性叙事将算法和大数据的权威合法化。这一新颖的信条可以被称为“数据主义”。在极端形式下,数据主义世界观的倡导者们将整个世界视作一股数据流,将高潮几乎等同于某些生物化学算法,相信人类的宇宙使命乃是创建一个包罗万象的数据处理系统,然后融入其中。 当全球数据处理体系变得全知全能,接入这个系统就成为了一切意义的来源。我们正在变成无人能真正理解的庞大系统里的微小芯片。我们每日从电子邮件、电话、文章中吸纳不计其数的数据位,进行处理,然后将新的数据位通过更多的电子邮件、电话、文章传送回去。但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万事万物构成的伟大计划中处在何处,也不知道自己的输出如何和数十亿其他人类和计算机创建的数据位相连接。我们没时间去了解这些,因为有太多邮件要回复了。没有情感的数据流会在任何人的计划、掌控和理解之外迸发出新的发明和破坏。 但没有人需要理解这一切。更快地回复邮件就是你所需要做的全部。正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者们相信市场无形的手,数据主义者们相信数据流无形的手。当全球数据处理体系变得全知全能,接入这个系统就成为了一切意义的来源。新格言说:“当你经历,请记录;当你记录,请上传;当你上传,请分享。” 数据主义者进一步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统计生物学数据和计算能力,这个无所不包的系统对人类的理解将远甚于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当这一天到来,诸如民主选举这样的人文主义实践会像祈雨舞和打火石刀一样被时代淘汰。 脱欧公投后,当迈克尔⋅戈夫宣布竞选英国首相时(尽管他参选的时间很短),他解释说:“在我的政治生涯中,每迈出一步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你的内心是怎么告诉你的?’”据戈夫所说,这就是他此前为脱欧奋战的原因,也是他感到必须背叛曾经的盟友鲍里斯·约翰逊从而亲自争取头把交椅的原因——他的内心让他这么做。 在关键时刻听从内心的不止戈夫一人。过去短短几个世纪里,人文主义并不仅仅在政治领域将人的心灵视作权威的至高来源,而是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如此。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被人文主义标语组成的火力网连番轰炸,被劝告:“倾听自己,忠于自己,信任自己,追随内心,做想做的。” 在政治中,人们相信权威依赖的是普通选民的自由选择;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坚称消费者永远是对的;人文艺术认为美在观看者的眼中;人文教育教我们独立思考;人文主义伦理劝告我们觉得好就应该放手去做。 过去的十余年间,以色列LGBT团体每年都会在耶路撒冷街道举行一次同志大游行。当然,在那些某件事情我觉得好你却觉得坏的情境中,人文主义伦理便会遭遇困境。例如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以色列LGBT团体每年都会在耶路撒冷街道举行一次同志大游行。对这个被冲突撕裂的城市来说,这是一年中唯一和谐的一天,在这一场合犹太教徒、穆斯林、基督教徒突然发现了一个共同目标——一起愤怒抵制同志大游行。然而真正有意思的是这些宗教狂热分子使用的论据。他们不说“你们不应该举行同志大游行因为上帝禁止同性恋。”而是对着每一个话筒和摄像机解释说“看见同志游行经过耶路撒冷圣城伤害了我们的感情。就像同志人群想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情感,他们也应该尊重我们的情感。”对这个具体的难题的看法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理解在人文主义社会,伦理和政治争论都是以情感冲突的名义进行的,而不是以神的诫命的名义。 然而,人文主义在今天面临着关乎存亡的挑战,“自由意志”这一思想受到了威胁。关于人类大脑和身体运作方式的科学洞见表明,我们的情感并不是某种特别的人类精神品质,而是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共同使用的、用来快速计算生存和繁衍概率的生物化学机制。 与流行的观点不同,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面,而是理性进化后的化身。当狒狒、长颈鹿或人类看到一只狮子,恐惧的出现是因为一种生化算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计算并得出了当前死亡概率很高的结论。相似的,感受到性吸引力是因为另一种生物化学算法计算出附近的个体有很高的概率能提供成功的交合。这些生化算法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演化改进。如果某个古代祖先的情感出现了问题,塑造这些情感的基因就不会传递给下一代。 尽管人文主义者们错误地把我们的情感当作某种神秘的“自由意志”的反映,但至今为止人文主义在实践意义上还是十分成功的。因为尽管我们的情感并不神秘,它们无论如何都还是宇宙中最好的决策方式——没有任何外在的系统能指望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情感。即使天主教会或苏联克格勃每分钟都派间谍监视我,他们仍然缺少必要的生物知识和运算能力来计算塑造我的欲望和选择的生化过程。因此,人文主义告诉人们遵从内心是对的。如果要在听从圣经还是听从自己的情感之间做出选择,听从自己的情感要好得多。因为圣经代表的是古代耶路撒冷的几个神父的观点和偏见,与此相对,你的情感代表着经过了自然选择最为缜密的质量控制检测的几百万年进化中积累的智慧。 但是,随着教会和克格勃让位于谷歌和Facebook,人文主义失去了实践优势。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两股科学大潮的汇合处。一方面,生物学家正在破解人体尤其是人类大脑和情感的奥秘。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家正在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能力。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得到的就是能比我们自己更好地监测和理解我们的情感的外在系统。一旦大数据系统我们更了解我们自身,权威就将从人类转换至算法。大数据将为“老大哥”赋权。 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因为基因检测显示罹患乳腺癌的概率高达87%预先做了双侧乳房切除术。这种情形在医学领域已经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决定不再是根据你对自身疾病或健康的感觉做出的,甚至不是根据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的预判做出的——根据的是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计算机计算结果。一个最近的例子来自女星安吉丽娜⋅朱莉。2013年,朱莉在一次基因检测中发现自己携带有危险的乳腺癌1号基因(BRCA1)突变。数据库显示,携带这一基因突变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概率高达87%。尽管当时朱莉没有患上乳腺癌,她决定预先制止疾病并进行了双侧乳房切除术。她并没有觉得自己病了,却睿智地决定听从计算机算法的劝告,它说:“你可能没觉得有任何不妥,但你的基因里有个定时炸弹。快做点什么——马上去做!” 在医学领域已经发生的情形很可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生,从买书读书这类简单的事情开始。人文主义者如何选择一本书?他们去书店,在书架间游荡,拿起一本快速翻阅,换一本读开头几行,直到某种直觉将他们和某一本巨著连接起来。数据主义者用亚马逊。当我登入亚马逊虚拟商店,一条信息弹出来告诉我:“我知道你以前喜欢哪些书。和你有相似品味的人还可能喜欢这本或者那本新书。”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像亚马逊推出的Kindle这样的设备能够在用户读书时持续收集数据。Kindle可以监测你在一本书的哪些部分读得快,哪些部分读得慢;你在哪一页停住了,在读哪些句子的时候你放弃了整本书,再也没有读下去。如果将来Kindle升级到带有面部识别软件和生物统计学传感器,它将知道每个句子对你的心率和血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会知道是什么令你发笑,是什么令你伤感,又是什么让你愤怒。很快,当你读书的时候书也在读你,你很快就会忘记你所读的大多数内容,而计算机程序可以永志不忘。这样的数据最终会让亚马逊以不可思议的精确度为你选书,也会让亚马逊清楚地知道你是谁以及如何操纵你的情感。 中世纪神父和家长拥有婚姻决定权,将来大数据将拥有这一权威。遵循着这种逻辑得出的结论,人们最终会赋予算法做出大多数对他们的人生至关重要的决定的权威,例如和谁结婚。在中世纪的欧洲,神父和家长拥有决定婚姻的权威,在人文社会我们这一权威交付给了我们的情感,而在数据主义社会,我们会让谷歌替我们做出选择,我会说,“听着,谷歌,约翰和保罗都在追求我,他们两个我都喜欢,但喜欢的方式不同,我很难做出决定。根据你了解的信息,你的建议是什么?” 然后谷歌会回答:“哦,我从你出生那天就认识你了。我读了你所有的邮件,录了你所有的电话,知道你最喜欢的电影,你的DNA和你心脏的所有生物统计学历史。我有你每次约会的数据,我可以给你展示每次你和约翰或者保罗约会时,你每一秒的心率、血压、血糖水平的图像。很自然地,我对他们两人的了解也像我对你的了解一样详细。在所有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我的高超算法和几十年来几百上千万恋爱关系的相关数据——我建议你选择约翰,因为选择他从长远来看有87%的概率会让你更满意。” “实际上,我太了解你了以至于我甚至知道你并不喜欢我的回答。保罗比约翰英俊多了,由于你私底下给了外表过高的权重,你暗暗地希望我会说‘选保罗’。外貌当然很重要,但是没你想得那么重要。你那几万年前在非洲稀树草原进化出的生化算法给潜在配偶评分时分配给外在美的权重是35%,而我的建立在最新研究和数据基础上的算法认为,外貌对恋爱关系能否取得长期成功的影响只占14%。所以,就算我把保罗的俊美计算在内,我还是会告诉你约翰才是更好的选择。” 谷歌并不需要做到完美无缺,也不需要每一次都正确,只要超过人类平均水平即可。这其实并不难,因为大多数人并不那么了解自己,而且很多人往往会在人生的关键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定。 数据主义世界观对政治家、商人和普通消费者都极具吸引力,因为它带来了开创性的技术和无穷尽的新力量。至于那些对于失去隐私和自由选择的恐惧,当消费者们不得不在保留隐私和得到远比过去优越的健康服务之间做出选择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健康。 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而言,数据主义允诺了人类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求而不得的科学“圣杯”:一项将从音乐学、经济学一直到生物学的科学学科统一起来的无所不包的理论。根据数据主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股票交易泡沫和流感病毒不过是数据流的三种形式,可以用相同的基本概念和工具进行分析。这一思想极具诱惑力,它将给予所有科学家一种共同的语言,在学术裂缝之上建立桥梁,让跨越学科边界输出洞见变得轻而易举。 当然,正如所有从前的教条,数据主义也可能是建立在对生命的误解之上的。特别是,数据主义没有回答声名狼藉的“意识的难题”。目前我们距离用数据处理来解释意识还很遥远。为什么当大脑中的几百万个神经元互相发送某种特定信号,会出现爱、恐惧或愤怒的主观情绪?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但即便数据主义对生命的理解是错的,它仍然有可能征服世界。过去的很多信条尽管有着事实性错误也照样获得了巨大的名望和权力。如果基督教之流可以成功,数据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数据主义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因为它正在向所有科学学科蔓延,而一个统一的科学范例很容易成为不可撼动的教条。 如果你不喜欢数据主义,希望置身于算法的领地之外,或许能给你的只有一个建议,就是书中最古老的:认识你自己。到了最后,这将只是一个实证问题。只要你对自己的了解和洞见超过算法,你自己的选择就仍然是更好的,你多少能保留一些权威在自己手中。如果说数据主义看上去还是要掌权了,那主要也是因为大多数人一点都不了解自己。

MogIA大數據預測出川普勝出

民調已死!美大選川普勝出 大數據神預測 共和黨候選人川普正式贏得2016美國總統選舉,跌破一票專家眼鏡,也打臉各家民調。(圖/美聯社)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已經出爐,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至截稿前已贏得「274」張選舉人票,跨越勝選門檻,跌破一票專家眼鏡,然而,從大數據分析角度來看,可不是如此!早在美國總統大選前一周,來自印度的AI系統─MogIA就一反眾議,預測川普將會當選,結果證實,大數據給出的結果比民調更為準確,打臉美國各大媒體的民調結果。 今年十月底,來自印度的MogIA AI(人工智慧)系統,就透過蒐集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兩千萬個數據來源進行分析,並預測川普將成為最後贏家。而從今日開票結果來看,獨排眾議的它,預測結果最為準確。 大數據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預測」,透過把數學演算法運用到海量的數據中,來預測是情發生的可能性。在數據收集能力越來越高,數據分析能力也逐年提升的情況來看,大數據所預測的結果只會越來越準確。 已經成功預測三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MogIA,如今將它的記錄延伸到至四屆準確預測。但不同於過往兩屆歐巴馬勝選的歷史,這一屆美國大選的選情更為詭譎多變,因此更顯得MogIA創下的記錄難能可貴。由印度新創公司Genic.ai所研發的MogIA,有機會因為這一次準確預測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被世人廣為認識。 印度新創公司Genic.ai創辦人Sanjiv Rai在本屆美國總統結果確認之後,也在個人Twitter發表回應。謙虛表示人工智慧(AI)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感謝對AI無偏見研究(有時能提供有意義的洞察)結果,感到珍惜的每個人。

搅乱了世界的科学成果

什么是未来?有灵魂吗?什么是新科学: 当代科技最前沿发现了什么?竟然颠覆人类世界观!下文概括。 我们的世界,因为几个最新的科学,全乱了。 一、搅乱了世界的3项科学成果 (一)暗物质 1、怎么发现有暗物质? 我们原来认识的宇宙的形态,是星球与星球之间通过万有引力相互吸引,你绕我转,我绕他转,星球们忙乱而有序。 但后来,科学家通过计算星球与星球之间的引力发现,星球自身的这点引力,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个完整的星系。如果星系、星球间仅仅只有现有质量的万有引力支持的话,宇宙应是一盘散沙。宇宙之所以能维持现有秩序,只能是因为还有其他物质。而这种物质,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看到并找到,所以,称之暗物质。 2、暗物质有多少? 科学家通过计算,要保持现在宇宙的运行秩序,暗物质的质量,必须5倍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物质。 3、有没有观测到暗物质? 现在没有真正的测到暗物质。只是能发现光线在经过某处时发生偏转,而该区域没有我们能看到的物质,也没有黑洞。 4、黑洞是不是暗物质? 不是。黑洞只是光出不来,它发出其他射线,它仍然是常规物质。 (二)暗能量 1、怎么发现有暗能量? 科学家观测发现,我们现在的宇宙,不仅在不断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如果匀速膨胀,还可以理解。但加速膨胀,就需要有新的能量的加入。这能量是啥?科学家也搞不清,取名叫暗能量。 2、暗能量有多少? 科学家通过计算,通过质能转换方程E=MC2计算,要维持当前宇宙的这种膨胀速度,暗能量应该是现有物质和暗物质总和的一倍还要多。 3、有没有找到暗能量? 目前为止,还没有。 (三)量子纠缠 1、现代科学发现,对物质的研究,在进入分子、原子、量子等微观级别后,意外非常大。出现了超导体、纳米级、石墨烯等革命性的材料,出现从分子水平治愈癌症的奇迹。而最神奇的是——量子纠缠。 2、什么是量子纠缠? 科学实验发现,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 3、有没有观测到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经理论提出,实验验证了的。科学家已经实现了6-8个离子的纠缠态。我国科学家实现了13公里级的量子纠缠态的拆分、发送。 二、搅乱了的世界 (一)搅乱了的哲学世界。 我们原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没有特异功能,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另一种存在。 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仅仅是这个宇宙的5%。没有任何联系的二个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发生纠缠。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 既然宇宙中还有95%的我们不知道的物质,那灵魂、鬼都可以存在。既然量子能纠缠,那第六感、特异功能也可以存在。同时,谁能保证在这些未知的物质中,有一些物质或生灵,它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于是,神也可以存在。 (二)坍塌了的物理世界。 我们现在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以光速不可超越为基础。而据测定,量子纠缠的传导速度,至少4倍于光速。 (三)崩溃的内心世界。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 世界如此未知,人类如此愚昧,我们还有什么物事必须难以释怀?未知即新科学的开始。。。。

专家解析云部署时应避免的20个错误

云部署方面有许许多多的错误,可能会让你犹豫不决,甚至不敢考虑向云迁移。别犯这个毛病。 CMI公司的解决方案副总裁Tim Cuny说:“大多数企业所犯的最大的一个部署错误就是一味等待。” 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资深分析师Lauren Nelson说:“想为成功作好准备,就要确定部署项目的目标和范围。” 如果你在部署云方面有经验,而且在人们应该避免的错误方面有更多建议,欢迎留言交流。要是我们都能从别人的错误当中汲取教训,就能提高云部署的总体成功率。 通常来说,云部署情况不太好。 据THINKstrategies和INetU就企业迁移到云开展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70%的调查对象承认,自己在迁移过程中不得不改变云设计。一半以上在头六个月内进行了调整,43%的云项目以失败告终或停滞不前,近一半在6个月内需要增加预算。 没有人经常及早为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规划。为了搞清楚我们如何能够提高成功率,CIO.com询问了多位专家:“云部署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下面是这些专家给出的回答和建议。 1. 以为迁移很容易 Tabush Group的创始人兼负责人Morris Tabush说:“最大的错误就是,以为云服务就是简单的、一切就绪的成套解决方案。就因为众多的云服务有‘自己动手’的注册过程,可能不需要特殊硬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一切就绪的成套解决方案。” 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迁移会很容易”这个陷阱。 Zensar科技公司的助理副总裁兼云专家David Eichorn补充说:“企业可能以为,在内部数据中心顺畅运行的标准应用(比如电子邮件)在云端也会同样顺畅地运行。” 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奇的办法可以将你的资产迁移到云,”RKON科技公司的解决方案架构主管Christopher DeMichael说。“云迁移就是数据中心迁移,它带来了通常伴随数据中心迁移的种种复杂性。” Eichorn建议在进行任何迁移之前,先在目标基础设施环境中进行测试。而DeMichael建议要改变观念。如果你将云部署当作数据中心迁移――谁也不轻视数据中心迁移,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要大得多。 2. 没获得帮助就向云迁移 Broadview网络公司的首席运营官Brian Crotty说:“迁移到云不一定是个痛苦的过程,但要是事先没有考虑好、没有第三方帮助,可能会很痛苦。” THINKstrategies公司的执行董事Jeff Kaplan说:“太多的企业组织依赖内部缺乏经验的员工。它们没有认识到向云迁移其实需要外部人员的帮助。” Virtustream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解决方案架构高级副总裁Sean Jennings说:“云采用常常是个财务决策,迁移成本被认为是阻碍实现既定的成本节省目标的因素。因而,许多企业在迁移方面抄捷径,把尽可能多的事情 推给云服务提供商,认为提供商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提供商错在有时使过程过于简单化,‘奉送’千篇一律的迁移服务,对相应的应用程序知之甚少。这常常导致 客户大为沮丧,可能会成为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问题。经验丰富的迁移专家却非常了解你的应用程序,花钱雇他们是值得的。” 3. 试图完成“孤注一掷”的部署 Mimecast公司的网络安全专家Orlando Scott-Cowley提醒:“向云迁移时所犯的最大错误可能是,试图宣告IT部门破产,孤注一掷,把赌注全押在云上。最好你应该考虑‘逐步过渡到云’。” MRK科技营销服务公司的负责人Michael Krieger也表示:“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数据库未必需要大刀阔斧的叉车式升级。许多公司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就在于从aPaaS(应用程序平台即服务)或 iPaaS(基础设施平台即服务)战略入手,旨在缓解某个特定的开发或整合问题。” 4. 以为云会解决自己的IT问题 KEMP科技公司的技术产品营销主管Jason Dover说:“企业组织常常错误地推测,云部署模式本身就可以解决一大部分的IT组织挑战,包括很高的资本开支、资源浪费以及产品迟迟不能推向市场。事 实上,要是IT管理方面缺少一项合理的总体战略,引入云只会增添复杂性和意外成本。要是没有适当地考虑合规、安全、性能,也没有分析现有的应用程序,这些 好处不可能会像高层管理人员通常希望的那样迅速变为现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先要分析整个企业的业务部门在如何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它们的主要需求以及现 有应用程序的自然迁移路径。” 5. 把云部署完全当成是虚拟化的延伸 ActiveState公司的战略副总裁Bernard Golden说:“人们在云部署方面会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想当然地以为云就是虚拟化的一种延伸,而不是全然不同的基础设施自动化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就有虚 拟化机制,作为其中一个软件层。犯这个错误的企业通常试图将现有的工具和手动过程与云编排环境结合使用。它们通常遇到的情况是,略有改进的虚拟化环境无力 满足用户的期望和需求,导致利用率低下,用户加大与公有云环境的直接联系。” 6. 任由偏重技术的视角主导云采用战略 Orange Business

来自大数据的反思:需要你读懂的10个小故事

来源:CSDN  作者:张玉宏 自2011年以来,大数据旋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中国。毋庸置疑,大数据已然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新一轮的技术变革热潮,不仅是信息领域,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都“磨刀霍霍”向大数据,准备在其中逐得一席之地。 中国工程院李国杰院士更是把大数据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他表示【1】,数据是与物质、能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从数据中发现价值的技术正是最有活力的软技术,在数据技术与产业上的落后,将使我们像错过工业革命机会一样延误一个时代。 在这样的认知下,“大数据”日趋变成大家“耳熟能详”的热词。图1所示的是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显示的有关大数据热度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未来的数年里,“大数据”的热度可能还是“高烧不退”(图1中虚线为未来趋势)。 图1 大数据趋势(图片来源:作者截图) 在大数据热火朝天前行的路上,多一点反思,多一份冷静,或许能让这路走的更好、更远?例如,2014年4月,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发表题为《大数据带来的八个(不,是九个!)问题》(Eight (No, Nine!) Problems With Big Data)”的反思文章【2】,其中文中的第九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大数据的炒作(we almost forgot one last problem: the hype)”。同样为重量级的英国报刊《财经时报》(Financial Times,FT)也刊发了类似反思式的文章“大数据:我们正在犯大错误吗?(Big data: are we making a big mistake?)”【3】 在大数据热炒之中,大数据的价值是否被夸大了?是否存在人造的“心灵鸡汤”?大数据技术便利带来的“收之桑榆”,是否也存在自己的副作用——“失之东隅”——个人的隐私何以得到保障?大数据热炒的“繁华过尽”,数据背后的巨大价值是否还能“温润依旧”?在众声喧哗之中,我们需要冷静审慎地思考上述问题。 太多的“唐僧式”的说教,会让很多人感到无趣。下文分享了10个从“天南地北”收集而来的小故事(或称段子),从这些小故事中,可对热炒的大数据反思一下,这或许能让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大数据。有些小故事与结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许不是那么妥帖,诸位别太较真,读一读、乐一乐、想一想就好! 故事01:大数据都是骗人的啊——大数据预测得准吗? 从前,有一头不在风口长大的猪。自打出生以来,就在猪圈这个世外桃源里美满地生活着。每天都有人时不时地扔进来一些好吃的东西,小猪觉得日子惬意极了!高兴任性时,可在猪圈泥堆里打滚耍泼。忧伤时,可趴在猪圈的护栏上,看夕阳西下,春去秋来,岁月不争。“猪”生如此,夫复何求? 根据过往数百天的大数据分析,小猪预测,未来的日子会一直这样“波澜不惊”地过下去,直到它从小猪长成肥猪……在春节前的一个下午,一次血腥的杀戮改变了猪的信念:尼玛大数据都是骗人的啊……惨叫嘎然而止。 图2 大数据预测:都是骗人的 这则“人造寓言”是由《MacTalk·人生元编程》一书作者池建强先生“杜撰”而成的【4】。池先生估计是想用这个搞笑的小寓言“黑”一把大数据。 我们知道,针对大数据分析,无非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面向过去,发现潜藏在数据表面之下的历史规律或模式,称之为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2)面向未来,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称之为预测性分析(Predictive Analysis)。把大数据分析的范围从“已知”拓展 到了“未知”,从“过去” 走向 “将来”,这是大数据真正的生命力和“灵魂” 所在。 那头“悲催”的猪,之所以发出“大数据都是骗人的啊”呐喊,是因为它的得出了一个错误的“历史规律”:根据以往的数据预测未来,它每天都会过着“饭来张口”的猪一般的生活。但是没想到,会发生“黑天鹅事件”——春节的杀猪事件。 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Event) 通常是指,难以预测的但影响甚大的事件,一旦发生,便会引起整个局面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读者可阅读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所著的畅销书《黑天鹅》,来获得对“黑天鹅事件”更多的理解。 其实,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搞笑的小寓言在“黑”大数据时,也有失败的地方。通过阅读知道,舍恩伯格教授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的第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大数据即全数据(即n=All,这里n为数据的大小),其旨在收集和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全部”数据,而非仅分析“部分”数据。 那头小猪,仅仅着眼于分析它“从小到肥”成长数据——局部小数据,而忽略了“从肥到没”的历史数据。数据不全,结论自然会偏,预测就会不准。 要不怎么会有这样的规律总结呢:“人怕出名,猪怕壮”。猪肥了,很容易先被抓来杀掉。这样的“猪”血泪史,天天都上演的还少吗?上面的小寓言,其实是告诉我们:数据不全,不仅坑爹,还坑命啊!

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 来源:经济学人 微软Build2016大会已经召开,除了跨平台操作系统Windows 10备受关注外,云计算也成了大会的“重头戏”。事实上,早前微软就曾向外界展示出“云计算第一,Windows第二”的态度,用全年收益不菲的Windows业务给新兴技术云计算作配角,足以可见微软对云计算的重视。   除了微软之外,亚马逊、谷歌,以及国内的阿里巴巴、华为等科技公司近年也在云计算领域动作频繁。受益于物联网技术不断落地,云计算产业正酝酿爆发。 产业规模将破3000亿美元 五股势力瓜分市场 云计算是通过网络统一组织和灵活调用软件、运行平台、计算与存储等各种ICT资源,实现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具备超大规模、虚拟化、通用性、高可靠性、高扩展性等特点。 云计算将计算分布到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不是传统服务器中,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维护政府与企业IT运营,提升服务效率和后台的稳定性,因而备受重视,世界各国政府都提出了云计算发展战略或行动计划。 2015年全球云计算产业规模为1750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可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3150亿美元,云计算已经从概念落地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全球共有五股势力正在瓜分云计算市场,并将在未来推动云计算快速发展,分别是先入者、跟进者、黑马、创业者与传统IT企业。 其中先入者以亚马逊和阿里云为代表,它们对云计算市场培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雄厚的人才资源、丰富的细分产品和庞大的数据中心。尤其是亚马逊AWS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占比超过50%,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跟进者以微软、谷歌、腾讯与百度等为代表,这类公司技术能力与资源不输亚马逊与阿里云,目前正以巨资成立庞大数据中心追赶。 黑马公司以Facebook和网易为代表,它们在云计算的技术核架构上已经成熟,在刚起步的云计算市场中有极大发展潜力。 创业者以Saleforce、青云等为代表,这类企业虽然在数据中心和技术上与行业大佬相比有劣势,但它们有口碑,且受资本青睐,因此前景看好。 传统IT企业如IBM、甲骨文以及盛大云等对云计算虎视眈眈,不过由于反应慢、起步晚,现在在市场处于被动。 五股势力中,亚马逊、微软与谷歌是云计算发展最好的三家公司,2015年亚马逊AWS云计算销售额为79亿美元,微软拿下11亿美元,谷歌云平台则拿下不到5亿美元市场。 政策力挺 国内云计算产业格局基本稳定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等利好政策作用下,近年我国云计算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产业已经走过培育与成长阶段,现已进入成熟发展期,产业格局基本稳定。 企业方面,国内云计算产业各领域主要领先厂商众多,在IT基础设施与系统集成服务,有浪潮信息、华胜天成、浙大网新和华东电脑等;在IaaS运营维护方面,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百度和世纪互联等;PaaS云平台,有八百客、阿里云、华为和华胜天成等;SaaS云应用软件,有八百客、阿里软件、三五互联、拥有软件、焦点科技和东软集团等。 中国云计算产业各领域主要领先厂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行业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超过20个城市将云计算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中国云计算基础设施集群化分布的特征突显,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成渝、东北等重点区域快速发展的基本竞争格局。 国内的云计算应用主要是企业计算市场,这里面又分为大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大企业客户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对已有服务器系统的升级,如IBM给中化集团实施的云计算平台,属于企业私有云的建设中小企业客户则主要是寻求IaaS、PaaS和SaaS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节省成本。 市场格局上,大企业的IaaS市场主要由IBM、HP等主导,一些系统集成商也涉足其中,如瘦客户机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福建升腾资讯有限公司与IT服务提供商神州数码战略合作签约开辟云计算领域;中小企业的IaaS市场主要由原来涉足IDC和CDN的厂商主导,如世纪互联。 2000亿元市场 云计算未来迎三大发展机遇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 2012到2015年,我国云计算市场从482亿元上升至1315.8亿元,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1.5%。按照2015年前11个月云计算发展趋势预测,2015全年云计算市场可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030亿元,同比增长54.3%。 在政策力挺、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云计算未来仍可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云计算市场还未出现“大佬”公司,市场规模也有待提高,未来仍旧需要努力追赶。相关公司需要把握好以下云计算发展趋势,并抓住机遇发展。 首先,垂直领域融合加深将带动云计算市场迅猛发展。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仍较小,云计算应用领域及渗透深度有很大的空间。云计算服务商不断加深与各垂直领域的融合,将开拓更大的云计算服务空间。 其次,抓住智慧城市与智慧工业发展契机。作为云计算应用的重要领域,智慧城市与智慧工业概念兴起,将使得云计算大有可为,值得企业发力。 最后,云时代信息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业务在云端开展,越来越多的数据在云端存储,用户数据泄露或丢失是云计算信息安全面临的巨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基于云服务的安全防护难度工作虽然加大,但这一领域的商业价值也将愈发凸显。

Skip to toolbar